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,人在六十岁到六十九岁之间,叫做“鲐背之年”,意思是人到了这个年纪,背上出现了驼背的状况,所以称为“鲐背”。
那么为什么是这个年纪呢?其实起源于《六十年一春》这本书,作者王弼在其中有对人的寿命做出了解释,在书中把人的七十岁分成了两个阶段,六十岁到六十九岁是一个,七十岁到七十九岁是另一个。
“鲐背之年”也许是因为中国古代的体力劳动占据了主要地位,六十岁出现驼背的情况比较普遍,而且这个年纪也是人到了退休年龄,身体开始走下坡路的一个标志。
不过在现代社会,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意识到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,通过正确的锻炼和科学的养生方式,延缓了驼背的出现时间,甚至有些人一直保持挺拔的身姿到晚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