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缭乱是一种中国古代绘画风格,以其奇异丰富的想象,优美的造型,丰富而瑰丽的色彩被广泛采用。它最早出现在唐代,由风俗画较为简单的人物、动物及植物等元素演变而成,又受民间壁画、器物绘制以及戏曲表演等多种文化影响,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。
花缭乱着重于表现奇妙夸张的艺术效果,通常采用错综复杂,层次丰富的装饰手法,以及鲜艳夺目的色彩。在描绘人物时,人物形象通常具有高高的发髻,厚厚的花状面粉,再以颇具浓郁生气的喜剧性肢体和面部表情,从而增强了绘画的戏剧效果。
在唐宋时期的绘画中,花缭乱的运用非常普遍,广泛应用于艺术品的装饰,例如壁画、织锦、陶瓷、细木工具以及书法等方面,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