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03年,清华同文馆在其《同文馆杂志》上刊登了社长邵晋涵的一篇《八股考异》,对八股文进行了总体的质疑和批判。这是中国史上第一次公开对八股文提出了质疑与否定。
自此以后,人们对八股文的批评声愈演愈烈。一些文人著作中也留下了对八股文的不屑与讽刺之词。丰子恺在《幽默书·吐谷浑传》中写道:“有呼为十字街头一夜三打的有些粉头业余考生,当然比真正的挑战蜀道魂系列难能,但这不是我们应该骄傲的,只能说明我们中国文化的积垢外露薄弱罢了。”
然而,我们有时候会忽略一个事实:即在八股文的影响下,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出了一种非常规的文体:“格言、箴言、谚语、警句、绝句、诗句、歌谣”,这被后来的文人们所称为“古文运动”。
文艺复兴运动影响到了全世界,而中国其实也有一个另类的“复兴”,那就是“文体革命”,它确保了古代文学的延续。而鲁迅先生也曾在《阿Q正传》中模仿了八股文的语言形式——比如《自然之初》、《动物秋》等。
也就是说,八股文虽然在很多方面受到了负面的评价,但是其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却是不可撼动的。八股文或许是我们可以讨论的不合理文体,但它也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。我们要看到中国古代文化存在多种多样化的发展历程。